福安市

月亮“长”了8亿岁

  • Home
  • 传媒报道
  • 月亮“长”了8亿岁
潘建伟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又有新突破
2021年10月28日
贵州10兆瓦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并网发电
2021年10月28日
2021年10月28日
Categories
  • 传媒报道
Tags
  • 岩浆
  • 数十亿年
  • 月球

中国科学家通过嫦娥五号采回的月球样品发现,月球的岩浆活动一直持续到距今约20亿年,月球的寿命比此前推测的又延长了约8亿岁。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该成果。人民视觉供图

月球很忙。作为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在绕地飞行的数十亿年里,它既要受邀出席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酒宴,又要为20世纪中叶开启的美苏“太空竞赛”提供活动场地,还要用自己的演化进程,帮助地球人解答“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然而,月球究竟“活”了多少时间,很少有人能说得清楚。

约45亿年前,月球还是个“宝宝”,一出生就是一团滚烫岩浆,向宇宙昭示着它的活力。而后历经数十亿年的光景,月球逐渐步入“晚年”,岩浆活动逐渐停止,直到完全冷却“死去”……昔日岩浆变成冰冷月海,将光阴的故事凝固在玄武岩里。

此前,地球上的月球陨石,以及美国、苏联采集而来的月球样本,不断告诉人们,月球的生命特征之一——岩浆活动持续到大约28亿-30亿年前。但是,对于月球岩浆活动停止的确切时间,科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科学家只拼凑出月球演化故事的中间部分,对于最为关键的“开头”和“结局”却知之甚少。月球的“童年”和“晚年”到底是怎样度过的?

最近,中国科学家通过嫦娥五号采回的月球样品,终于破解了月球部分“晚年生活”之谜。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联合多家研究机构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

这份研究显示,人们之前想错了,月球的岩浆活动一直持续到距今约20亿年,月球的寿命比此前推测的又延长了约8亿岁;更有意思的是,最新研究还发现,放射性元素和水,在月球“延寿”这件事上可能都没帮上忙。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奔月前布下的“棋阵”

要解决科学问题,首先得有研究对象,而研究月球最好的对象之一,就是“月壤”。

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发布会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顾问欧阳自远谈及“月壤”重要性时说:“‘抓土’是有讲究的,嫦娥五号可不是随便抓了一把土回来。”

我国在2004年开启的探月工程——嫦娥工程布局了“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嫦娥一号、二号实现了“绕”月;嫦娥三号实现了“落”月,嫦娥四号实现了月球背面的软着陆;2020年着陆在月球风暴洋西北处吕姆克山附近的嫦娥五号,则成功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拿回了备受瞩目的“月球土特产”。

在此处采集“月壤”,可是大有讲究。欧阳自远表示,选择在风暴洋“抓土”,就是“希望对于月球距今30亿年以来的历史,增添一些我们中国科学家的突破和贡献”。他们相信,此地有着月球上最晚形成的玄武岩,而月球“晚年生活”的故事,就藏在里面。

可以说,这是在嫦娥五号奔月之前,就已经布好的“棋阵”。

这边厢,嫦娥五号在月球精准“抓土”,那边厢,38万公里之外的地球人实验室里,则在有针对性地开发能匹配月球研究课题的关键技术。

为有朝一日能破解月球的奥秘,科学家们摩拳擦掌。《自然》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李献华告诉记者,自199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便面向地球与行星科学,着手建设微区原位分析测试平台。技术储备就绪,他们开始“盼星星,盼月亮”。

  月球比想象中“活”得更久

2020年12月17日,满载月球故事的嫦娥五号返回器,终于在我国内蒙古四子王旗安全着陆。

之后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经确认,嫦娥五号一共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这是人类时隔44年再次迎来的月球样品。很多科学家都希望能从这些比黄金还要珍贵的样品中“看到月球的过去”。

半年多之后,中科院地质地球所和国家天文台等单位牵头的科研团队,获得了第一批发放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中的一部分——3克月壤粉末和两个岩屑光片。

一个装有黑色月壤粉末的玻璃小瓶,就这样送到了青年研究员杨蔚和同事的手上。要给月球测定寿命,他们首先要在月球样品中找出记载着月球“晚年生活”的玄武岩颗粒。

但月壤粉末实在是太细了,如果处理不当,一打开瓶盖就会被地球上的静电效应弄得“灰飞烟灭”。面对这些以克为单位的样品,科研人员如履薄冰。

杨蔚和几位年轻同事用隔离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进入超净实验室,对月壤样品进行转移和分选,“领导们就站在门外等着,大家既紧张又期待,我们操作一步就出来报告一下进展。”杨蔚说。

很快,杨蔚和同事把仅有几微米大小的玄武岩颗粒分离了出来。大家很兴奋:这些可是记录月球历史的“时间胶囊”啊!

到这里,研究才刚刚开始。要让玄武岩“开口讲故事”,还要有一把能撬动玄武岩嘴巴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李献华团队的关键利器——“离子探针超高空间分辨率定年技术”。

李献华解释,科研团队改进了商用离子探针分析仪器的关键硬件,能够对小到3微米的颗粒进行精确分析。有了这样的技术储备,科研人员才能对“超迷你”尺寸的玄武岩关键部位进行检测。

研究结果表明,嫦娥五号带回的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0.04亿年,这意味着,月球最“年轻”的玄武岩,形成于20亿年前。进一步说,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这比科学家此前估算的“寿龄”,还多“活”了8亿岁。

这个结论相当于在月球的“生长曲线”上锚定了一个新的、关键的时间点,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晚年”演化历史认知的空白。

多出来8亿年,然后呢?

科学家并未就此停下脚步,他们对月球演化提出了新问题:多出来的8亿年是怎么来的,换言之,月球为什么在距今20亿年前仍能保持活力?

两个假说被接连推翻

月球最晚期岩浆活动的成因,一直是未解之谜。此前科学界存在两种解释:一种可能是,岩浆的源区中富含放射性元素,从而为产生岩浆提供了热源;另一种可能是,岩浆源区中富含水,因此降低了岩石的熔点。

为验证源区富含放射性元素的假说,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钻研多年的另一件利器——“超高空间分辨率同位素分析技术”登场了。

研究结果出乎意料:科研人员并未在玄武岩样品初始熔融时找到钾、稀土元素、磷的“克里普物质”等放射性生热元素。也就是说,科学家此前误解了月球,第一种假说就此被推翻了。

为了验证岩浆地区富含水的假说,科研团队的第三件利器——“纳米离子探针分析技术”派上用场。

通过测定嫦娥五号玄武岩中的水含量和氢同位素组成,科研人员发现,“如果按重量把源区岩石分成100万份,水含量只占1-5份”,这表明月幔非常“干”,并不富含水。也就是说,科学家又一次误解了月球,第二种假说也被推翻了。

既不是放射性元素,也不是水,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月球寿命的延长呢?

更多月球故事有待揭秘

李献华目前也不知道答案。

他告诉记者,这一系列最新研究,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研究提出了新的科学问题,“月球冷却如此之慢的原因并不清楚,需要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演化模型,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让人欣慰的是,探索月球奥秘的研究队伍正在持续壮大。

国家航天局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专家委员会成员、中科院院士徐义刚,在中科院成果发布会当天表示,近期,又有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给了科学家。有志于此的研究者可以向该委员会申请样品。

未来连接过去,科学家就像是时间的催化剂,总能带来惊喜。“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月球的生命历程,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地球的演化轨迹,更多故事有待揭秘。

“月球‘延寿’不是因为放射性元素和水,那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们的研究还在继续。”杨蔚笑着对记者说。

时隔40多年,中国奔向月球研究前沿

10月19日,欧阳自远院士在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最新研究成果。人民视觉供图

欧阳自远是我国最早和月亮“亲密接触”的人之一。

1978年,美国前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带来一份国礼——一小块美国从月球采回来的石头。那时,中国没有科学家做过关于月亮的实验,大家只知道有个叫欧阳自远的人“专门研究从天上掉下来的东西”,于是叫他去领这块样品。

就这样,欧阳自远领回了传说中的月壤。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到它的样子:“它装在一个有机玻璃柱子里面,玻璃柱子有凸透镜作用,我以为有十来克重,高兴坏了,能用它做多少研究啊!”

结果他砸开有机玻璃柱子,石头滚出来,仅是黄豆大小。

欧阳自远拿去一称,只有接近1克重。“我舍不得用完这1克,有0.5克来做研究足够了。我把另外0.5克送给北京天文台,说‘你们向国人展示一下,什么是月亮上的石头’。”

如今,时隔40多年,86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嫦娥工程顾问欧阳自远再一次见到“月亮上的石头”。所不同的是,这块“石头”是中国人自己的探测器——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来的。

2021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举行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成果发布会,欧阳自远受邀出席。

当天,中国科学院联合多家机构面向全世界发布,中国科学家揭示了月球晚期演化的奥秘——月球在距今约20亿年仍有岩浆活动,它不但比人们想象中更“长寿”,而且“长寿”的秘诀竟然和科学界以前设想的不同,既不是因为源区富集放射性生热元素,也不是因为岩浆源区富含水而降低了熔点。

这场重磅成果的发布会上,中外知名媒体悉数到场,单是记者席就摆了三大排。除了成果本身,欧阳自远纯白且茂密的头发,以及男中音般浑厚的嗓音也非常吸引记者们的注意。

新成果对比老经历,欧阳自远感慨:“这是我们用自己的(月球)样品做出来的成果,我非常振奋!”

回想1978年,欧阳自远把获赠的0.5克月壤分成几份来做实验,发表了14篇论文。“出去参加国际会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领导说,我们什么都没讲,你怎么全知道了?” 欧阳自远说:“我们也可以解答月球的问题。我还知道送给我们的这块‘石头’,是从哪个编号的‘石头’上敲下来的。”

研究月亮的事,也是关乎科学真理和国家尊严的事。

欧阳自远说,43年前研究月壤是在迎接一次“考试”,43年后的今天则是一场“探索”,“为的是做出高水平、有价值的研究”“是显示我们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和高水平(研究能力)”。

是探索,也是接力。月球可以见证,过去的43年已经让一群勤奋的中国科学家修炼出揭秘太空奥秘的本领。欧阳自远不但感慨今日的成绩,也感慨新一辈科研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在英雄有用武之地的重大机遇面前,加班加点、废寝忘食甚至变得不值一提。

此次成果论文的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李献华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自2021年7月12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研究项目启动会举办以来,他所在的科研团队在7天之内就完成了相关实验分析工作,14天内完成了3篇相关论文稿件。

这样的“中国速度”是如何拼出来?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青年研究员杨蔚告诉记者:“要知道,有些80后自从进入研究所就在研发相关技术,十年磨一剑,只待今天!”

他说:“人的一生遇到这种大事的机会不多,我们确实有一种使命感。每个人身上但凡有一点绝技,都特别想贡献出来。”

杨蔚在发布会现场介绍,他所在的团队还有不少90后。他幽默地说,这么多80后90后能参与这个项目,真的是“破四唯”,“所长把这个任务交到我们手上,我都替所长捏把汗!”

现场笑声响起,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坐在不远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地球所所长吴福元。

话筒递到他的手上,吴福元说:“我们的工作计划是以小时计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全国人民瞩目,对于科研人员是百年不遇的机会,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当年我们没有现在的技术,现在中国采回了自己的样品,我们有一种自豪感。我们必须充分展现中国科学家的水平以及中国的科技实力,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感。”

(原载于《中国青年报》 2021-10-26 12版)

福安相关文章

  • 20亿年前玄武岩揭示月球演化奥秘20亿年前玄武岩揭示月球演化奥秘
  • 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最新成果 填补月球研究领域多项空白中国科学院发布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最新成果 填补月球研究领域多项空白
  • 嫦娥五号月球土壤样品的表面微结构研究取得进展嫦娥五号月球土壤样品的表面微结构研究取得进展
  • 地质地球所发展地基雷达月球成像技术地质地球所发展地基雷达月球成像技术
  • 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发布首幅1:250万月球全月地质图发布
  • 地质地球所等利用电镜技术解析嫦娥五号样品的太空风化作用机制地质地球所等利用电镜技术解析嫦娥五号样品的太空风化作用机制

Related posts

2022年7月29日

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望远镜项目初具规模


Read more
2022年7月14日

国家植物园体系形成“一南一北”格局


Read more
2022年7月13日

一流名园 最宜“山水花城”


Read more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近期文章

  • 合肥研究院在新型GLP-1降糖药物的设计和制备方面获进展
  • 甘草族分类与进化研究获进展
  • 上海微系统所等实现硅基异质集成的片上量子点发光
  • 铁蛋白-核酸递送系统增强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取得进展
  • 大连化物所制备出高性能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

归档

  • 2022年8月
  • 2022年7月
  • 2022年6月
  • 2022年5月
  • 2022年4月
  • 2022年3月
  • 2022年2月
  • 2022年1月
  • 2021年12月
  • 2021年11月
  • 2021年10月
  • 2021年9月
  • 2021年8月
  • 2021年7月
  • 2021年6月
  • 2021年5月

分类

  • 传媒报道
  • 电学
  • 科研进展
福安欢迎您!
福安市 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