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第十届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活动在北京开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表示,从“开放获取”迈向“开放科学”,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他说,“开放获取”要求科研资助产生期刊论文的开放,即最终成果的开放,而“开放科学”则鼓励从科学发现之初到科学实验、验证、产出、传播、应用和创新的开放,即整个科学生命周期的开放,并对科学主体、客体、主观、客观层面都提出了更高的开放要求。
自20世纪末,科学界发起了一系列体现“参与、包容、分享、合作、公开、透明”理念的开放科学运动,包括开源软件、开放获取、开放数据,以及开放基础设施和平台等。刘细文说,科学界发起这一系列运动是为了克服传统封闭科学模式所造成的种种弊端,比如过高付费墙造成的知识鸿沟与不平等,科学数据不及时公开造成的科学结论可检验性困难,生产工具过于集中造成的知识附加费用高涨等。
刘细文说,当前,新冠疫情流行与百年世界变局相交织,对深化世界科技合作,构建全球开放创新生态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开放科学正成为一种新的科技创新趋势与科学研究范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发布的《开放科学建议书》提到,开放科学应满足整个科学界、不同研究团体和学者,以及传统科学界以外的广大公众和知识持有者的需求。
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局长翟立新说,开放科学是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不仅促使科研范式发生深刻变革,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于2012年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创立并主办,已成为目前国内开放获取领域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学术水平最高的盛会,是该领域展示新成果、推广新理念、交流新经验、寻求合作共享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