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星、张晓凌团队,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洛杉矶分校、布朗大学等合作完成的关于青藏高原人群演化历史的综述文章(Denisovans and Homo sapie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dispersals and adaptations),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上。
该论文梳理、总结了当前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气候学及遗传学等的最新研究成果,尝试从跨学科的视角重新构建丹尼索瓦人和早期现代人在青藏高原的活动历史,提出两种关于早期人群在这一高海拔极端环境中扩散和演化过程的可检验假说,以期未来为在这一区域展开更系统性和针对性的研究工作提供启示。
甘肃白石崖洞穴古人类化石与线粒体DNA的发现表明,丹尼索瓦人这一最先发现于西伯利亚阿尔泰地区的古老人群曾在青藏高原东北缘较为频繁的活动。缺乏考古遗存证明其永久性的在这一区域活动,且没有足够的遗传学证据表明高原的丹尼索瓦人是否携带(高频的)适应低氧环境的相关基因,因此,他们当时是否适应了高原低氧环境尚属未知。而早期现代人在高海拔环境活动的考古学证据主要来自三个阶段——MIS 3晚期、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及以后。目前,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成果对于早期现代人在高原的扩散和演化指向两种模型假说:连续生存活动与逐渐适应,其开端可早至MIS 3晚期;断续的生存活动,即古代人群在高原上多次短时间生存然后消失,直至全新世才实现永久性定居。
当前开展的研究有限,在现阶段无论是考古学还是遗传学均无法精确推断古代人群永久征服青藏高原的起始点和适应期,因而文章着重探讨、分析了两个不同假说分别需要何种证据以及如何开展针对性研究,以期引导未来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和前瞻性,能通过多学科协同攻关来验证以上的某个假说,重建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翔实历史,探索古人群适应极端环境的机制、策略与过程。
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2022年第37卷第3期封面(张佩琪供图,靳英帅摄影)
图2.青藏高原旧石器遗址分布
图3.现有青藏高原人群历史的证据与两个假说(张佩琪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