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影响生态系统的环境及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地表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生物圈和大气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植被物候能较好地反映植被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动态响应关系。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陈亚宁团队应用GIMMS3g NDVI数据集(1982—2015)对青藏高原植被物候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了分析,评估了青藏高原植被物候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制,旨在为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合理化保护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
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的生长季开始(SOS)、生长季长度(LOS)年际变化波动幅度均较大;从SOS趋势变化来看,研究区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大体呈现提前0.19天/a。而对于生长季结束(EOS)来说,研究区98.60%的区域表现为滞后趋势;在研究区内,季前降水是影响东北部SOS变化的主要因素(p<0.05),而季前气温和降水共同导致了东北部EOS的滞后;季前4月或5月降水是驱动不同植被SOS变化的主要因子,而季前气温和降水共同驱动不同植被EOS的变化;青藏高原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共同导致了植被物候变化的复杂性。
相关成果以Driving Forces of the Changes in Vegetation Phenology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为题发表在Remote Sensing。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