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夏季风是全球季风环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北半球间的水热传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带来的降水影响着数十亿人口的生产和生活。有学者认为东亚夏季风随全球变暖减弱,也有学者认为其随全球变暖而增强。查明古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是评估未来东亚地区水文变化的有效途径。
近期,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新生代地质与环境院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孙敏敏在导师杨石岭指导下,基于生物标志化合物重建华北平原3万年来温度和水文变化,探讨温度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及其机制。
研究表明,华北平原中全新世(约6000年前)温度比末次冰盛期(约22000前)高8—9℃;由于碳酸盐的缓冲效应,土壤pH变化滞后季风降水约2000—4000年。最近3万年来,温度和东亚夏季风降水是同步变化的,即温度增加,季风降水增强,这同温度增加导致大气中水蒸气含量增加(7%/℃)以及热带辐合带北移有关。
记录对比显示,从北极到南极(格陵兰岛、华北平原、海洋、南极)末次冰消期增温起始时间逐渐变晚,依次为约23000年前、约22000年前、约19000年前、约18000年前,均晚于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约25000年前),但早于大气CO2浓度变化(约17500年前)。这一现象表明北半球高纬太阳辐射变化触发了北极增温和冰盖的消融,同时揭示了气候信号从北到南的传输过程。
该研究为全球变暖背景下东亚季风降水的变化提供了地质依据,即随着全球变暖,东亚夏季风降水将增强,中国北方将变湿润。
相关成果发表在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
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