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Cenozoic)以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北半球森林的组成发生剧烈演变。全球壳斗科植物有900多种,是目前北半球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建群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探究壳斗科物种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和驱动机制,对阐释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宝生和美国杜克大学教授Paul S. Manos带领的科研团队,利用系统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研究方法,揭示了壳斗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化历史以及种间杂交的遗传效应。研究发现,自白垩纪末期,壳斗科植物经历了多次快速分化。综合分析形态特征的演化模式、种子传播者出现时间以及古气候数据,证实了响应环境变化的性状创新和动植物的协同进化是壳斗科物种多样性产生的重要推动力。同时,研究发现,壳斗科植物物种间发生过频繁的古杂交事件,导致核基因树与叶绿体基因树之间存在强烈的冲突。研究进一步通过单倍型分析与基因功能注释,证实了古杂交事件导致的基因渐渗具有重要的适应性意义。
该研究揭示了关键性状创新和种间杂交在壳斗科物种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阐明北半球森林的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的支持。
论文链接
壳斗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与分化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