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起源和传播为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奠定了稳定的经济基础。农作物扩散是农业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生发展等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在中国南方,早期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粟黍等旱地作物逐渐向南传播。受古环境变化及古人类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安徽南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时空过程和动力机制研究相对薄弱。目前,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文献,考古证据相对有限,亟须结合相关遗址的专项研究来推动研究进程。
井水墩遗址位于安徽宣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交接地带,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2018年4月至10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泾县文物局对井水墩进行抢救性发掘。该遗址地层堆积厚,有多个时期的叠压关系,在当地较为少见,这为开展该遗址文化分期与植物考古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由此,研究人员尝试以井水墩遗址的材料为依托,同时运用植硅体和大植物两种分析方法,借助已有的植物考古成果,探讨皖南地区良渚文化中晚期以及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稻作农业与粟黍农业发生发展的特点。
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挑选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及两周时期遗址典型剖面和部分灰坑分别进行大植物浮选和植硅体分析。结果显示,井水墩遗址良渚文化中晚期(4874-4820 cal. yr B.P.),先民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粟,证明此时黍粟农业已南传至皖南地区,且形成混作农业。粟的大植物遗存直接测年结果为2667-2568 cal. yr B.P.,这一时期大量粟遗存及粟黍植硅体的发现,在安徽南部地区尚属首例。
结合史料记载与古环境背景可推测粟黍农业在皖南地区大规模发展的动因有二:《史记》等历史文献记载两周时期吴太伯自关中地区“南奔荆蛮”建立吴国,人群的迁徙推动了粟黍农业传播至安徽南部地区;气候变化相关研究显示,西周时期全球气温普遍呈下降趋势,气候环境变化可能是促使当地先民调整作物种植类型的重要因素之一,促进混合农业在安徽南部地区的出现。该研究为进一步阐释粟黍在皖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证据。
古脊椎所对上述样品开展了全面分析,为进一步了解新石器晚期以来安徽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情况和粟黍传播路线提供了新证据。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地球科学前沿》英文版(Frontiers of Earth Scienc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井水墩遗址可鉴定种属的植硅体形态
图2.井水墩遗址炭化植物遗存的三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