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光学与分子影像中心研究员龚小竞团队与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研究所教授陈智毅团队合作,在Biomedical Optics Express上发表了题为In vivo evaluation of endometrium through dual-modality intrauterine endoscopy的文章,报道了世界上首个在小动物子宫内实现活体成像的双模态内窥系统及子宫内膜的量化评估方法。该研究获得期刊官方推荐(Editor’s Pick),并得到美国光学学会新闻部报道(Dual-Mode Endoscope Offers Unprecedented Insights into Uterine Health)。
成功的妊娠取决于胚胎质量、子宫内膜的接受能力以及胚胎和子宫内膜上皮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提高胚胎质量外,准确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胚胎着床失败的案例中,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的情况占67%,被普遍认为是影响妊娠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发高效、准确的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技术是目前生殖健康领域的关键需求。
目前,临床实验和病理研究发现,获取全面的宫腔信息,如宫腔内异常、子宫内膜厚度、内膜回声模式和内膜表面损伤等,是精准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核心前提。但是,临床上常用的技术难以满足这一关键需求。例如,宫腔镜仅能观察到子宫内膜表面,但缺乏深度信息,无法看到内膜下的形态变化;经阴道超声能获取子宫内膜厚度分布等整体信息,但分辨率和灵敏度较低,无法提供内膜缺陷的精细信息。因此,临床缺乏一种可以全面获取子宫内膜和腔体信息的评估技术。为此,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OCT/超声的双模态内窥成像系统。该系统可以获取整个子宫内膜、从表面到深层的三维信息,其中OCT可以实现内膜的精细成像,超声可以实现内膜的整体成像;研究基于该系统实现了对子宫内膜损伤的量化评估分析。
在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兔中,该双模态内窥系统实现了世界上首个小动物活体内窥成像,并区分了健康和受伤的子宫内膜组织。而量化评估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明,结合两种模态相对单个模态明显提升了对内膜损伤评估的准确性。研究工作论证了该技术用于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价值,并展现出应用于生殖健康以及诊断子宫其他疾病的临床潜力。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深圳市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新西兰大白兔子宫在超声模态(左)与OCT模态(中)下的横截面图像及子宫内膜三维展开图(右)
图2.a)子宫内膜损伤模型兔的OCT/超声图像及其图像分割和量化方法;b)通过双模态获取的信息可以判断子宫内膜的损伤程度,验证了双模态的必要性
图3.a)新西兰大白兔子宫内活体OCT/超声成像实验图;b)双模态探头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