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宋杨团队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暴露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生物标志物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Evaluation of early biomarkers of atherosclerosis associated with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exposure: an in vitro and in vivo study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
当前公认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主要有高脂血症、高血压、抽烟和糖尿病等,但这些危险因素并不能解释和预测所有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环境污染尚未被确认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此外,目前可用于预测心血管疾病的生物标志物较少。
该研究通过多组学联用技术,发现持久性环境污染物多氯联苯的醌类代谢物暴露诱导内皮损伤,促进心血管疾病进程的分子机制(如图)。组学测序结果提示,非编码RNA HDAC7-AS1与 MIR-7-5p通过Ago2特异性结合。非编码RNA HDAC7-AS1充当内源性RNA与TGF-β2竞争性结合MIR-7-5p。结合临床样本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浆中HDAC7-AS1、MIR-7-5p和TGF-β2的水平正相关。
研究提示血浆中非编码RNA可作为环境污染物暴露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多氯联苯暴露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生物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