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病理性淀粉样聚集广泛存在于不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脑中(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渐冻人症等),并作为相应疾病的临床病理标志物,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型、诊断和药物研发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蛋白病理聚集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发病原因VS.伴生现象或结果)存在一些争议,对蛋白病理性聚集的认识曾滞留在蛋白质的错误折叠与失活聚集的阶段。近年来,冷冻电镜螺旋重构、固态核磁共振及电子衍射等技术的进步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使科学家逐渐有机会在原子分辨率水平探究病理蛋白纤维聚集体组装的分子机制。此前,研究表明,蛋白纤维聚集体的构象具有高度的结构有序性与多态性,且不同纤维聚集构象展现出不同的病理毒性。这颠覆了人们对于蛋白病理聚集的传统观念,为了剖析蛋白相变聚集的复杂组装机制及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关键病理作用提供了机遇,但引发出一系列新的重要科学问题,例如,淀粉样纤维聚集体为何会表现出独特的结构多态性?不同病理条件下,聚集体结构多态性是如何被调控和决定?不同构象的病理纤维聚集体在不同甚至相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致病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