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庆节后上班第一天,中科院专家团队来到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大河南镇的一片玉米农田里,推广起了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来自中科院沈阳分院的数据显示,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辽宁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广和辐射面积300余万亩,覆盖辽宁主要玉米种植区。
据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旭东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农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免耕播种为主的现代耕作技术体系,能有效减轻土壤风蚀水蚀、增加土壤肥力和保墒抗旱能力、保护环境、节本增效,其核心就是尽量少动土,尽量多的秸秆覆盖。他所在的团队经过10多年研究,总结了一套适合我国东北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
张旭东说,秸秆覆盖免耕有如下好处:一是增加土壤养分库容,经测算,秸秆还田每年可增加土壤有机质绝对含量0.1%左右,还可以增加氮磷钾等养分,可减少化肥施用量20%;二是抗旱保墒,秸秆覆盖增加土壤储水量及水分入渗效率,相当于增加40-50毫米降水,有效抵抗春季旱情;三是保护环境和土壤,减少农田扬沙和土壤水蚀风蚀,避免烧秸秆带来的空气污染,研究表明,30%的秸秆覆盖,可以减少70-80%的土壤侵蚀;四是节本增效,该技术可减少机车进地次数、减少人工投入,每公顷节约成本1000-1500元,粮食稳定增产5-10%。
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研发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与辽阳市政府合作,在辽阳市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以期解决秸秆焚烧问题,目前在辽阳市布置3个示范点。专家表示,目前辽宁陆续开始秋收,留住秸秆是当务之急,保护黑土地是核心使命,必须把保护性耕作工作做好。